首页 / 院系成果 / 成果详情页

“截敏祛风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学位论文  

  • 编号:
    f45edab4-a9be-42c3-bead-d8de5c6ae3e8
  • 作者:
    李艳青
  • 学位授予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
  • 作者单位:
  • 导师:
    李明,黄平,陈旭辉
  • 学位:
    博士
  • 学位授予年份:
    2010
  • 论文答辩日期:
    3000/1/1
  • 中文关键词:
    截敏祛风汤;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统计学意义;大鼠;粘膜组织;西替利嗪;疗效比较;差异比较;鼻粘膜;过敏症状;血管活性肠肽;细胞计数;近期疗效;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患者;对照组;作用机制;总有效率;远期疗效;
  • 摘要:

    目的:从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两方面,探讨“截敏祛风汤”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作用及其疗效机制。
       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将120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分组进行治疗:“截敏祛风汤”组为治疗组,西替利嗪组为对照组,每组60例。2周疗程结束后,进行近期疗效比较:随访病人至1年后,行长期疗效比较,验证和探讨中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优势。治疗组部分患者,在结束2周治疗后,继续延长疗程至4周、4周以上,疗程结束后再次进行疗效评价,观察、比较不同疗程组间的疗效差异,探讨中药疗效与疗程间的关系。
       2.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对照组(B组)、西替利嗪组(C组)、“截敏祛风汤”组(D组)。其中,B、C、D组为造模组,应用卵清蛋白液腹腔注射、雾化吸入及滴鼻激发;A组应用生理盐水进行上述操作。造模成功后,A组和B组灌服生理盐水,C组灌服西替利嗪,D组灌服“截敏祛风汤”。共灌胃7天,每日2次。灌胃期间,造模组大鼠仍以卵清蛋白滴鼻维持。滴鼻后30分钟内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表现并予以计分;实验结束后,取各组大鼠鼻粘膜组织,分别检测其鼻粘膜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及血管活性肠肽的表达与变化。
       结果:1.“截敏祛风汤”和西替利嗪均能有效改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过敏症状,中药组和西药组的近期疗效相近;远期疗效方面,“截敏祛风汤”组优于西替利嗪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疗程中药组间的疗效比较显示:2周组与4周组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别,而4周组的显效率高于2周组(P<0.05);4周与大于4周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与显效率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2.造模成功后,B、C、D组大鼠均见喷嚏、抓鼻、流涕等过敏症状,A组大鼠则无明显过敏表现。治疗结束后,B组大鼠仍有典型过敏症状,而C、D组大鼠的过敏症状明显改善,A组大鼠前后表现无明显变化。
       3.大鼠鼻粘膜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C组和D组大鼠鼻粘膜组织中AchE活性明显高于A组、B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B组大鼠鼻粘膜组织中的AchE活性略高于A组,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C、D组之间AchE活性相似,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4.大鼠鼻粘膜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的表达:各组大鼠鼻粘膜的小血管壁和腺体周围、部分上皮细胞中均可见到血管活性肠肽的阳性表达。B组阳性细胞计数较其他三组明显升高,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C组和D组阳性细胞计数接近,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C、D组阳性细胞计数较A组增多,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1.进一步证实“截敏祛风汤”治疗AR的疗效及优势:近期疗效与西替利嗪相仿,远期疗效上优于西替利嗪,药效持久,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2.充分发挥中药治疗AR的疗效,需要一定时段的疗程,本课题推荐患者服用4周。
       3.“截敏祛风汤”能够有效改善AR大鼠的过敏症状,其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降低大鼠鼻粘膜组织中Ach含量,减少VIP的表达而实现的。
       4.综合前期课题研究结果,说明“截敏祛风汤”对AR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多个环节有阻断作用,揭示该方治疗AR的药效机制是复杂、多方面的;“截敏祛风汤”作用机制的多靶点性,为其临床应用奠定了药理学基础。

    收起
浏览次数:32 下载次数:0
浏览次数:32
下载次数:0
打印次数:0
浏览器支持: Google Chrome   火狐   360浏览器极速模式(8.0+极速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