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系成果 / 成果详情页

“截敏祛风2号方”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学位论文  

  • 编号:
    d2298459-4d7c-445c-8edf-b00d1552def8
  • 作者:
    余亚斌
  • 学位授予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
  • 作者单位:
  • 导师:
    黄平
  • 学位:
    硕士
  • 学位授予年份:
    2007
  • 论文答辩日期:
    3000/1/1
  • 中文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截敏祛风2号方;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临床疗效;
  • 摘要:

    目的:观察“截敏祛风 2 号方”对变应性鼻炎实验大鼠的治疗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评价该方对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1、动物实验:50只大鼠随机分为“截敏祛风 2 号方”组(A组)、“截敏祛风 1 号方”组(B组)、西替利嗪组(C组),模型对照组(D组)和正常对照组(E组),每组10只。A、B、C及D组经卵清蛋白致敏制备动物模型,A、B和C组分别灌服“截敏祛风2号方”、“截敏祛风 1 号方”和西替利嗪,D、E组灌服生理盐水,各灌胃7天,每日2次。观察大鼠喷嚏,抓鼻和流涕症状并计分。取材后进行鼻腔分泌物涂片、鼻粘膜组织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酶联法检测鼻粘膜组胺含量。2、临床试验:9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分别口服“截敏祛风 2 号方”、“截敏祛风 1 号方”和西替利嗪,疗程14天。观察各组用药前后症状和体征并计分,进行近期和远期疗效评价。 结果:1.大鼠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制备成功,A、B、C及E组组胺含量均低于D组,A、B、C组与D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C、E组比较无意义(P>0.05)。A、B、C组鼻腔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EOS)数目明显低于D组(P<0.05)。病理组织切片见D组粘膜上皮破坏明显,纤毛不连续,粘膜下大量EOS浸润,A、B、C组粘膜较完整,EOS浸润不明显,E组为正常粘膜。电镜下D组鼻粘膜组织见大量EOS和肥大细胞(MC)及其脱颗粒,A、B、C组EOS及MC颗粒数目明显较少。2.临床研究,“截敏祛风 2 号方”能有效地改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症状,近期疗效与“截敏祛风 1 号方”和西替利嗪无差别(P>0.05),长期疗效优于西替利嗪(P<0.05),与“截敏祛风 1 号方”无差别(P>0.05)。 结论:1、“截敏祛风2号方”能改善变应性鼻炎大鼠行为学和组织形态学,降低鼻粘膜中组胺含量,其机制可能是作用于肥大细胞,抑制其脱颗粒释放组胺,抑制嗜酸性粒细胞聚集与活化,阻断变态反应。2、“截敏祛风2号方”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治疗变应性鼻炎有较好疗效。

    收起
浏览次数:1 下载次数:0
浏览次数:1
下载次数:0
打印次数:0
浏览器支持: Google Chrome   火狐   360浏览器极速模式(8.0+极速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