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系成果 / 成果详情页

丹参酮ⅡA抑制AOM/DSS诱导炎症性大肠癌的作用研究  学位论文  

  • 编号:
    b61e3b3d-dd19-4a44-9e0d-90ba78668185
  • 作者:
    王旋
  • 学位授予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
  • 作者单位:
  • 导师:
    张闽光
  • 学位:
    硕士
  • 学位授予年份:
    2016
  • 论文答辩日期:
    3000/1/1
  • 中文关键词:
    炎症性大肠癌;丹参酮ⅡA;细胞增殖;炎症反应;实验药理;
  • 摘要:

    目的:
      研究丹参酮ⅡA对AOM/DSS诱导C57BL/6小鼠自发炎症性大肠癌模型的影响。
      方法:
      1.以人大肠癌细胞HCT-116、LoVo为研究对象。将丹参酮ⅡA作用于人肠癌细胞HCT-116、LoVo,采用CCK法来检测丹参酮ⅡA对人肠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2.AOM/DSS诱导小鼠大肠癌模型构建:模型组给予C57BL/6小鼠腹腔注射AOM12.5mg/kg,分别于AOM腹腔注射后第5天、26天、47天给予含2.5%DSS的诱发水持续5天后,更换蒸馏水,期间测量小鼠体重,观察饮水和进食量,小鼠一般状态,第90天,处死小鼠取结直肠标本,观察结直肠肿瘤形成情况;HE染色检测组织病理情况;免疫组化检测BrdU、p-STAT3、COX-2表达情况。
      3.丹参酮ⅡA及阿司匹林干预实验:AOM腹腔注射前一周,将动物随机分成6组,每组12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丹参酮ⅡA低、中、高剂量组(25mg/kg/d、50mg/kg/d、100mg/kg/d)和阿司匹林组(人给药剂量的6倍)。并通过丹参酮ⅡA及阿司匹林饲料喂食干预C57BL/6小鼠,直到第90天处死取材,观察各组肿瘤形成情况,解剖小鼠分离结直肠,体视显微镜下观察结直肠肿瘤大小,并用游标卡尺测量计数,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结直肠组织中瘤体的数目、面积、形态进行评价;HE染色检测组织病理情况;免疫组化检测BrdU、p-STAT3、COX-2表达情况。
      结果:
      丹参酮ⅡA作用于体外培养人肠癌细胞LoVo细胞24h、48h、72h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32.06μmol/L、13.10μmol/L、8.46μmol/L; HCT-116细胞24h、48h、72h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51.13μmol/L、35.29μmol/L、15.51μmol/L,丹参酮ⅡA随着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加。
      试验期间对照组(n=6)小鼠精神状态良好,毛色光亮柔顺,大便棕黑色,体重逐渐增加(终体重29.12±1.05g),无死亡;模型组小鼠在腹腔注射AOM后死亡4只(33%),精神状态变差,第一次2.5%DSS水干预后,模型组小鼠体重下降(终体重26.78±2.17g)、毛色变暗,反应迟缓,出现软便、稀水样便。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对照组BrdU阳性细胞数10.45±3.79%、p-STAT3阳性细胞数9.29±3.03%、COX-2阳性细胞数11.62±4.13%;模型组BrdU阳性细胞数65.68±10.45%、p-STAT3阳性细胞数50.84±6.95%、COX-2阳性细胞数78.17±7.42%;模型组较对照组BrdU、p-STAT3、COX-2阳性细胞数明显升高(P=0.000)。
      丹参酮ⅡA低、中、高剂量组和阿司匹林组肠48只小鼠肠道肿瘤发生率为100%,对照组肠道无肿瘤发生。药物干预组小鼠与模型组小鼠想比较一般状态较好。药物干预组小鼠终体重分别为:丹参酮ⅡA低剂量组26.84±1.01g、丹参酮ⅡA中剂量组27.23±1.60g、丹参酮Ⅱ A高剂量组26.73±1.08g、阿司匹林组26.17±2.08g,与模型组无显著差异(P>0.05)。阿司匹林组小鼠无死亡;丹参酮ⅡA低、中、高剂量组死亡率分别为2只(16%)、1只(8%)、3只(25%);根据病理结果证实:模型组、丹参酮ⅡA低、中剂量组结直肠腺癌,丹参酮ⅡA高剂量组和阿司匹林组结直肠腺瘤。丹参酮ⅡA组和阿司匹林组小鼠结直肠肿瘤数目及大小较对照组偏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丹参酮ⅡA低剂量组BrdU、p-STAT3、COX-2的阳性细胞数为:53.54±7.44%、38.09±6.19%、61.97±7.7%;丹参酮ⅡA中剂量组为:36.58±9.21%、23.62±6.95%、39.77±7.99%;丹参酮ⅡA高剂量组两组为:20.6±4.62%、14.63±5.36%、23.07±8.23%;阿司匹林组为:17.11±3.68%、13.82±6.35%、19.96±4.08%。各药物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BrdU、p-STAT3、COX-2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1.96,P<0.01)。丹参酮ⅡA高剂量组和阿司匹林组中BrdU、p-STAT3、COX-2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P=0.441),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性。
      结论:
      1.体外培养人肠癌LoVo、HCT-116细胞,丹参酮ⅡA可以抑制其生长,有剂量和时间依赖的特性。
      2.AOM/DSS模型可以稳定的诱导小鼠形成炎症性大肠癌,其造模操作简单、成瘤率高,可重复性的模拟人类炎症相关的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3.丹参酮ⅡA干预组小鼠肿瘤数目显著减少,肿瘤体积显著缩小,肿瘤组织周围可见炎性细胞数降低,说明丹参酮ⅡA可以明显抑制大肠癌发生发展,调控STAT3、COX-2和BrdU的表达,在炎症性大肠癌中抑制炎症反应和肿瘤的增殖,从而起到防治的作用。

    收起
浏览次数:54 下载次数:0
浏览次数:54
下载次数:0
打印次数:0
浏览器支持: Google Chrome   火狐   360浏览器极速模式(8.0+极速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