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系成果 / 成果详情页

食管内脏高敏感性参与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的敏感化机制  会议论文  

  • 编号:
    a8b6fa73-ec3c-4069-b05e-418747881c90
  • 作者:
  • 作者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 上海200437;
  • 语种:
    中文
  • 会议名称:
    第二十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
  • 会议地点:
    长沙
  • 收录:
  • 关键词:
  • 摘要: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目前世界流行的消化系统疾病,有发病率高、病程长、临床表现多样的特点,据各国流行病学调查,全球近三分之一的人群受到本病的困扰,并消耗了巨额的医疗费用,如在美国其费用就名列消化系统疾病的第一位.非糜烂性反流病属于其中的一种,内脏高敏感又称内脏感觉过敏,主要表现为低阂值刺激即可引起相对剧烈的反应或不适,生理性刺激成为引起明显临床症状如胸痛、烧心等的“病因”,且对伤害性刺激反应强烈,临床上出现症状与器质性损伤表现不一的情况。内脏高敏感包括外周与中枢机制,Trimble等对20例pH监测阴性而症状指数阳性的NERD患者进行食管内球囊扩张的研究,结果发现,这类患者食管感觉阈值明显低于存在病理性酸反流的患者和Barren食管患者;而他们躯体感觉闽值与对照并无差异。提示这类患者症状的出现可能与食管对低阈值刺激的高敏感性相关。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程艳梅,张秀莲,刘春芳, 等. 食管内脏高敏感性参与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的敏感化机制 [J].第二十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2015:158-159.
  • APA:
    程艳梅,张秀莲,刘春芳,王晓素,&朱生樑.(2015).食管内脏高敏感性参与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的敏感化机制 .第二十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158-159.
  • MLA:
    程艳梅, et al. "食管内脏高敏感性参与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发生的敏感化机制" .第二十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2015):158-159.
浏览次数:10 下载次数:0
浏览次数:10
下载次数:0
打印次数:0
浏览器支持: Google Chrome   火狐   360浏览器极速模式(8.0+极速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