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系成果 / 成果详情页

大肠癌脾虚证的分子病理特征研究  学位论文  

  • 编号:
    88de647b-95c6-4cbc-8972-68d63c0aa327
  • 作者:
    靳永杰
  • 学位授予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
  • 作者单位:
  • 导师:
    李琦
  • 学位:
    硕士
  • 学位授予年份:
    2015
  • 论文答辩日期:
    3000/1/1
  • 中文关键词:
    大肠癌;脾虚证;分子病理学特征;基因表达;肿瘤标志物;
  • 摘要:

    目的: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危害着人民的健康。中医药作为治疗大肠癌的重要手段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药治疗大肠癌的核心是辨证论治,但由于大肠癌中医证型复杂多样,至今尚缺乏统一的辨证标准,使中医药治疗大肠癌面临困境,因此寻找必要的微观辨证依据,成为中医药研究大肠癌辨证规范化的热点方向。本研究采集大肠癌患者术前中医证候,并进行客观化辨证分型,结合术后肿瘤分子病理学的证据,研究脾虚证、非脾虚证和无证可辨型之间肿瘤分子病理学的差异,揭示大肠癌脾虚证的分子病理学基础,为进一步从脾论治大肠癌提供科学的微观辨证依据。
      方法:
      本研究病例来源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外科病房,由经统一培训的中医专业研究生,借助脉象仪和舌诊信息采集系统,采集大肠癌患者术前中医证候信息,共收集大肠癌患者400例,按照剔除标准剔除后剩余209例;经2位副高级职称以上专家统一辨证分型后,最终筛选出脾虚证74例、非脾虚证96例和无证可辨型39例。使用Epidata3.1数据库管理软件将证候和肿瘤分子病理学信息进行赋值并量化,录入研究资料,建立原始资料数据库,最终转换为Excel表格进行数据管理。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大肠癌脾虚证、非脾虚证、无证可辨型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病程、肿瘤分期、肿瘤标志物表达)、肿瘤病理学特征(发病部位、肿瘤体积、大体形态、组织学特征、侵袭转移因素)、肿瘤生物学行为相关基因蛋白表达(肿瘤侵袭转移:CD44、E-Cad、Ki67、HER2、COX2、EGFR;肿瘤细胞凋亡:P21、Bcl2;肿瘤血管新生:P53;肿瘤多药耐药:TOPO、GST、MDR;肿瘤错配修复基因:PMS2、hMLH1、hMSH2、hMSH6)等要素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三组的差异性。
      结果:
      一般资料:本研究共入组大肠癌患者男性131例,女性78例;大肠癌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6.96岁、中位病程为1个月,三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肠癌患者体重指数(BMI)的中位数为23.21,脾虚证组与无证可辨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分期方面,Ⅰ期42例、Ⅱ期70例、Ⅲ期43例、Ⅳ期40例;脾虚证组与非脾虚证组、无证可辨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相关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方面,CA19-9、CA72-4、CA50、CA242、CEA中位数分别为12.64U/ml、2.31U/ml、5.16U/ml、7.39U/ml、3.47ng/ml;三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病理学特征方面:
      在肿瘤病变部位方面,结肠83例、直乙交界1例、直肠117例。在肿瘤大体形态方面,隆起型60例、溃疡型112例、浸润型17例、胶样型2例、凹陷型例。在肿瘤组织学类型方面,腺癌176例、管状腺癌2例、粘液腺癌11例、腺鳞癌1例、印戒细胞癌3例;三组在肿瘤病变部位、大体形态、组织学类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在肿瘤体积大小方面,脾虚证组、非脾虚证组与无证可辨组比较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在肿瘤组织学分级方面,低分化13例、低中分化17例、中分化132例、中高分化6例、高分化7例;脾虚证组与无证可辨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在肿瘤组织淋巴结转移性质方面,阳性81例、阴性119例;在肿瘤组织脉管内癌栓侵犯性质方面,阳性45例、阴性149例;在肿瘤组织神经侵犯性质方面,阳性68例、阴性138例;三组在肿瘤组织淋巴结转移性质、脉管内癌栓侵犯性质、神经侵犯性质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肿瘤生物学行为相关基因蛋白表达:
      肿瘤侵袭转移相关基因蛋白表达方面,大肠癌患者的CD44、E-cad、Ki67、HER2、COX2、EGFR表达阳性分别为132例、152例、154例、72例、150例、45例;三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调控肿瘤细胞凋亡基因蛋白表达方面,三组P21表达阳性分别137例、Bcl2阴性表达为150例;三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血管新生相关基因蛋白表达方面:三组P53基因表达阳性为114例,三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多药耐药相关基因蛋白表达方面,三组MDR阴性147例,TOPO阳性145例,三组MDR、TOPO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GST阳性126例,脾虚证组与非脾虚证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在肿瘤错配修复基因方面,三组患者hMLH1、hMSH6、PMS2、hMSH2表达强阳性分别为115例、84例、128例、152例;三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大肠癌脾虚证组与无证可辨组相比在体重指数上偏低。
      2.大肠癌脾虚证组与非脾虚证组、无证可辨组相比,在病理分期上更进展。
      3.大肠癌脾虚证组与非脾虚证组、无证可辨组相比,肿瘤体积趋向增大、肿瘤组织分化程度趋向于更低级分化。
      4.大肠癌脾虚证组与非脾虚证组相比,在肿瘤组织GST表达上阳性率更高,提示大肠癌脾虚证更容易发生多药耐药。
      5.大肠癌脾虚证组与非脾虚证组、无证可辨组相比,在性别、年龄、病程、肿瘤病变部位、大体形态、组织学类型、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大多数肿瘤生物学行为相关基因蛋白表达水平等方面无差异。

    收起
浏览次数:2 下载次数:0
浏览次数:2
下载次数:0
打印次数:0
浏览器支持: Google Chrome   火狐   360浏览器极速模式(8.0+极速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