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系成果 / 成果详情页

藏药翼首草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  学位论文  

  • 编号:
    2a0840a9-f046-4bd9-8f8f-8a16f7fb2240
  • 作者:
    吴迎春
  • 学位授予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
  • 作者单位:
  • 导师:
    朱国福
  • 学位:
    博士
  • 学位授予年份:
    2015
  • 论文答辩日期:
    3000/1/1
  • 中文关键词:
    翼首花属;匙叶翼首草;双环烯醚萜;神经保护;化学成分;药理活性;
  • 摘要:

    川续断科(Dipsacaceae)翼首花属(Pterocephalus)植物在全球约有25个种,主要分布于欧洲、亚洲和非洲,在我国主要有匙叶翼首花P.hookeri和裂叶翼首花P.bretschneideri2个种。匙叶翼首花为我国西藏地区特有植物,除野生外目前在西藏、青海等地有少量种植。
      翼首草始载于藏医名著《四部医典》,列为上品。味苦、寒,有小毒,归肺、肝经。具有治疗瘟疫,解毒,清心热作用。《晶珠本草》亦有记载:“翼首草解毒,清新旧热,清心热,治疲病时疫,风湿性关节炎,心机充进,肠绞痛。”民间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痢疾、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从翼首草性味归经及其作用看,翼首草以清热、抗炎而著名。
      匙叶翼首草是唯一收录在2010版《中国药典》作为中药翼首草使用的物种,主要功效为解毒除瘟、清热止痢、祛风痛痹等。药典规定使用齐墩果酸和熊果酸作为其指标成分,但是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在很多植物中都含有且并不能代表翼首草的化学及药效特征。本论文采用现代天然药物研究方法,对翼首草的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抗炎、神经保护等药效进行系统研究,旨在为该药材的进一步药效物质基础、植物化学分类学、临床应用、质量标准制定和资源开发提供详实的化学和药理学信息。
      本论文利用溶剂分步萃取法和大孔树脂柱、硅胶柱、ODS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多种现代色谱分离手段从翼首草95%乙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部位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27个化合物,并应用理化及波谱分析方法鉴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isoboonein(1)、loganin(2)、sweroside(3)、匙羹藤皂苷Ⅲ-7-二正丁基缩醛(4)、匙羹藤皂苷Ⅲ-7-乙基-7-正丁基缩醛(5)、匙羹藤皂苷Ⅲ-7-甲基-7-正丁基缩醛(6)、triplostoside A(7)、cantleyoside(8)、sylvestrosideⅠ(9)、sylvestrosideⅢ dimethyl acetal(10)、sylvestrosideⅢ(11)、laciniatosideⅠ-7-dibutyl acetal(12)、laciniatosideⅠ(13)、laciniatosideⅡ(14)、sylvestrosideⅣ(15)、sylvestrosideⅣ dimethyl acetal(16)、pterocenoid A(17)、pterocenoid B(18)、pterocenoid C(19)、pterocenoid D(20)、pterocenoid E(21)、pterocenoid F(22)、pterocenoid G(23)、pterocenoid H(24)、熊果酸(25)、齐墩果酸(26)、hookeroside D(27)、11,12-epoxy-2,6-dihydroxy-24-norursa-l,4-dien-3-on-2-on-(28→13)-olide(28)、11α,12α-epoxy-3β,6β-dihydroxy-24-norurs-4(23)-en-28,13β-olide(29)、β-谷甾醇(30)、(+)-1-hydroxypino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31)、(+)-1-hydroxypi-no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32)、(+)-syringaresinol-β-D-glucoside(33)、(7R,8S)-erythro-7,9,9'-trihydroxy-3,3'-dimethoxy-8-O-4'-neolignan-4-O-β-D-glucoside(34)、cedrusin-4-O-β-glucoside(35)。其中化合物4、5、6、12、17、18、19、20、21、22、23、24、29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化合物1、7、9、10、13、14、16为首次从翼首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8、15、16、28、31、32、33、34、35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翼首草水提取部位及乙醇具有抗炎镇痛活性已有多篇文献报道,但是具体的抗炎物质基础并未解释清楚,更未用其中的单体化合物进行过抗炎活性测试,本研究在前人对翼首草醇提取部位具有明确抗炎活性的基础上,从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大量单体化合物,并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细胞水平上的抗炎活性测试,研究发现从翼首草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的双环烯醚萜苷类具有抗炎活性,但是活性较弱,而其中的部分双环烯醚萜苷元pterocenoid A(17)、pterocenoid B(18)、pterocenoid C(19)、pterocenoid D(20)、pterocenoid E(21)、pterocenoid F(22)、pterocenoid G(23)、pterocenoid H(24)等具有较好的体外抗炎活性。
      大量临床及研究结果显示,许多具有抗炎、镇痛作用的中草药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本课题用翼首草正丁醇萃取部位(YSC-ZDC)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发现YSC-ZDC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YSC-ZDC对体外培养的肝癌Hep3B、HepG2、肺癌A549、食管癌eca-109等多种人肿瘤细胞株的增殖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而增高,呈显著的量效依赖关系。于是我们又对正丁醇部位的单体成分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发现双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不具有抗肿瘤活性,而翼首草中去24位甲基三萜苷元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
      本课题组前期从翼首草中分离得到大量双环烯醚萜类成分,而查阅双环烯醚萜药理活性时发现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因此推测翼首草中双环烯醚萜是否同样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本课题选择斑马鱼构建帕金森疾病模型对翼首草双环烯醚萜苷类成分进行初步的神经保护活性进行筛选。并发现翼首草双环烯醚萜sylvestrosideⅢ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主要体现在抗氧化作用上。100μM syve-stroside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抗相当于5 mM H2O2的氧化压力。

    收起
浏览次数:9 下载次数:0
浏览次数:9
下载次数:0
打印次数:0
浏览器支持: Google Chrome   火狐   360浏览器极速模式(8.0+极速模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