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院系成果 / 成果详情页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的生物力学研究  学位论文  

  • 编号:
    02add78a-d9cc-4316-a3b8-fb664124388a
  • 作者:
    刘丹
  • 学位授予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
  • 作者单位:
  • 导师:
    胡志俊
  • 学位:
    硕士
  • 学位授予年份:
    2015
  • 论文答辩日期:
    3000/1/1
  • 中文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生物力学;中医手法;
  • 摘要:

    目的:
      “筋骨失衡”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的主要中医病机与病理表现。基于传统“筋骨平衡”理论而创立的中医“筋骨平衡”导引手法是对脊柱侧凸症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拟通过现代生物力学评估方法,初步结合中医证的客观化研究手段,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患者两侧“筋”系统进行力学分析和舌诊、脉诊、体质等中医信息的客观化采集与分析,观察中医“筋骨平衡”导引手法治疗前后患者中医证的客观化信息以及生物力学指标的改变情况,揭示动静力失衡对筋骨平衡破坏继而导致脊柱侧凸发病的病理现象及机制,探索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的途径和潜在价值,并为临床采用中医“筋骨平衡”导引手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提供科学依据和操作指导。
      方法:
      1.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发病的“筋骨平衡”学术思想理论探讨
      从中医筋骨基本理论出发,阐述中医“筋骨平衡”认识对脊柱侧凸症研究的指导作用与理论价值。
      2.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患者的中医客观化信息采集与分析处理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康复科就诊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患者共30例作为患者组进行观察,并取正常青少年12例为正常组。采用中医客观化研究,对患者组与正常组青少年舌象、脉象、体质等中医客观化信息进行采集录入,相关软件拟合、融合和关联分析处理等。
      3.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患者的步态分析与表面肌电图研究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康复科就诊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患者共30例作为患者组进行试验观察,并取正常青少年12例为正常组。采用步态分析检测技术,对患者组与正常组青少年的步态周期参数、时间参数、距离参数以及步态周期中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最大伸展角度、最大屈曲角度、最大活动范围、触地时刻关节角度、离地时刻关节角度为检测指标进行分析。采用表面肌电图分析手段以中位频率、平均功率频率、过零点率、平均肌电值、频谱面积等参数为检测指标进行表面肌电分析。
      4.中医“筋骨平衡”导引手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患者的观察随访研究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康复科就诊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患者共3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手法治疗组15例,对照组15例。治疗前后进行步态参数、表面肌电图以及中医舌、脉、体质等客观化分析,24周后随访一次。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患者在客观化脉象指数h1、t1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单步时间、跨步时间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它时空指标并未出现明显的异常,髋关节活动角度范围等平衡参数明显大于正常组(P<0.05)。脊柱侧凸患者项椎区凸侧肌肉中位频率、平均功率频率、过零点率减小(P<0.05)。脊柱侧凸患者竖脊肌凸侧肌肉平均肌电值、频谱面积与正常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法治疗后客观化脉象指数h1有明显改善(P<0.05),髋关节活动角度范围等平衡参数有明显改善(P<0.05),顶椎区凸侧肌肉过零点率有明显改善(P<0.05),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在24周随访时均有所减弱。
      结论:
      中医筋骨互用的理论与现代脊柱动静力平衡的理念内涵一致,AIS患者两侧肢体应力改变引起两侧肢体关节周围肌群动作不协调,运动过程中两侧肌肉的耐受性低于正常人,并以椎旁肌的功能减退为显著,导致“筋骨平衡”系统的整体破坏。中医“筋骨平衡”导引手法可调整脊柱动静力平衡和改善脊柱两旁肌肉功能,是脊柱侧凸症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要保证长期治疗以维持良好的治疗效果。初步探索发现脊柱侧凸症中医脉诊客观化指标参数的改变,与肌电图检测脊柱侧凸症患者顶椎区凸侧与竖脊肌指标变化呈现吻合趋势,提示中医脉诊的客观化评价与肌电图评价对侧凸症的诊断与治疗具有参考价值。

    收起
浏览次数:2 下载次数:0
浏览次数:2
下载次数:0
打印次数:0
浏览器支持: Google Chrome   火狐   360浏览器极速模式(8.0+极速模式) 
返回顶部